吃“人血馒头”可耻!胡鑫宇事件不是谁的“流量密码”
胡鑫宇失踪事件,随着官方新闻发布会的举行,真相得以浮出水面,事件也暂告一段落。一段时间以来,胡鑫宇的失踪都备受公众关注,甚至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流量密码”。据澎湃新闻报道,过去三个月,不到50万人口的铅山县成为了一些网络主播聚焦的中心,天南海北的网络主播们纷纷涌进县城,举着手机来到学校门口,或是学校南侧后山拍摄。主播们发现,在网络世界,只要提到“胡鑫宇”“致远高中”“铅山县”等词便会获得粉丝和流量,而一些主播为博眼球竟编造各类谎言。
过去一段时间,围绕胡鑫宇失踪的种种传闻实在太多了,而大部分都是主观猜测和臆想,有人为蹭流量到事发地进行直播,有人为博眼球不惜传播谣言。据媒体报道,胡鑫宇所在中学“网红扎堆”,人都挤在学校门口,把铁门都挤开了;一段时间没找到孩子后,一些主播利用网友的情绪,制造了各种谣言。
人们关注一个失踪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无可厚非。但一些网络主播为追求流量不惜编造谎言的做法,显然已逾越了正常的社会关切范畴。而被虚假信息充斥的舆论环境,不仅会干扰到公安机关的正常调查与搜寻工作,不利于真相早日大白,同时还会带偏“节奏”,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甚至对当事人及家属带来一定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尝到了流量的“甜头”,一旦有类似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发生,就有人想方设法蹭热度、博眼球。比如,唐山打人案发生以后,在短视频平台上就开始出现大量账号,竟有人公然冒充打人案参与者蹭流量,甚至开启了直播。这些假账号一时间让人真假难辨,很多视频内容在互联网上疯传着,不少博主确实“火”了,但却把舆论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类似的社会事件绝不是谁的“流量密码”,吃“人血馒头”更是可耻。面对公众事件,如何保持恰当的关注,需要自媒体主播们多些自律,切不可为了流量不顾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挑战法律的底线。同时,相关平台也要强化把关作用,别成了替虚假信息“推波助澜”的工具,及时优化算法与推荐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将谣言与不实信息扼杀于摇篮之中,维护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虚假信息及时进行治理与打击,倒逼谣言制造者、传播者自律。
而作为围观网友的我们,面对热点事件,则需要保持一份清醒与冷静。越是看起来耸人听闻的分析、传言,越是要理性看待,警惕被谣言带偏,成为“流量狂欢”收割的对象。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编辑:康磊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