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新闻广播报道,2月5日,河南某地,一连排移动公厕窗户“透明”无遮挡,公厕外排队的人非常多,里外都显得十分尴尬。

这样的移动公厕,究竟尴尬了谁?入厕者是尴尬的,等候入厕者也尴尬,但最应该尴尬、脸红的,显然不是他们。谁甩掉的锅谁来背,最该“打板子”的,显然是厕所的责任方、管理者。

从拍摄视频看,这批窗户近乎透明的移动厕所,大概率是作为市政设施推出的移动公厕。作为政府财政支出批量采购的公共设施,按规定必须履行严格的立项、审批、招投标、成品验收、后期管理等法定程序。公厕窗户玻璃透明导致尴尬这事,不是高精尖,无需技术控,普通人一看就能发现。但结果却是:立项、审批、验收、后续管理,层层失守,步步绿灯。这不是一句疏忽大意、管理不当就能搪塞过去的。

这批有明显设计缺陷、甚至可以说是质量问题的移动公厕,为何能突破层层把关,最终投用?有关部门确实应该好好查一下:是单纯的个别责任人员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问题?还是审批验收制度有缺失、执行不力?还是存在利益勾连、权钱交易问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果公厕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利益无小事”理念刻在骨子里,变为自觉行动,发现并及时纠正厕所窗户透明这一短板,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就像网友们所说,公厕投用验收时,但凡验收者亲自入厕体验一下,这件事怎么可能上热搜?

事件曝光多日,已成为全民关注的事件,但仍未见责任部门站出来发声,更别提出台整改措施和主动担责了。这不是服务型政府机关应有的姿态。坦率接受公众批评,迅速成立调查组调查,加快制定厕所整改措施,不诿过、勤自省、勇担责,才是相关单位的明智之举。

另外,也有律师提醒如厕者,作为厕所管理者,应当对厕所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私密性等承担管理义务。若有入厕者在使用公厕时包括隐私权等个人权利受损,公厕管理方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公厕责任方想埋头当鸵鸟是很难过关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建移动公厕,本是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建议有关单位知错即改,用实际行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莫将好事办成了糟心事。

上游新闻 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