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农文旅融合发展,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聚青春之力奏响乡村“奋进曲”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农文旅融合发展,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由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管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团学干部及学生党员组建了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团。“促进团”由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郑苇、文学与传媒学院熊娇老师带队,于7月2日上午10点从学校出发前往垫江县太平镇进行实地调研,“促进团”于下午到达太平镇。
7月3日上午10点,太平镇人民政府组织委员李梅梅、镇文服中心主任邹维、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仇庆玲与“促进团”成员在407会议室召开了见面座谈会。镇文服中心主任邹维为“促进团”成员阐述了太平镇“西边赏花,中间种粮,东边品果”的发展规划,并就“促进团”成员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太平镇人民政府组织委员李梅梅对青年志愿者们寄语:希望青年志愿者们在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思结合,发挥青年力量,为太平镇农文旅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促进太平镇振兴发展。
下午在仇主任的带领下,“促进团”去到了牡丹文化广场、太平镇“牡丹种植大棚选育基地”以及牡丹文创展厅。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牡丹所蕴含的“品”、“格”、“气”、“节”、“情”、“趣”,加深了“促进团”对创新发展必须要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7月4日,“促进团”志愿者们深入垫江县太平镇考察“瓜蒌”中药材生产基地、“巴蜀美丽新村”院落改造项目。调研过程中,负责人提到目前“瓜蒌”和“巴蜀美丽新村”作为太平镇“农文旅”发展项目,都存在发展规模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结合调研结果在“瓜蒌”销路上制定了详细的“线上+线下”营销方案,在宣传上分别对“瓜蒌”和“巴蜀美丽新村”在内容、方式、渠道等方面作出了特色宣传方案,致力推动太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7月5日,“促进团”分别去到唐家坡李子园、韩勇黄桃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两地发展模式都是以种植为主要方向,以旅游为辅助发展,不仅有果品售卖,还融入了农作物采摘体验项目,多措并举,增效创收。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加入果品外销——采摘打包环节,深入了解李子、黄桃销售模式。并发放70余份“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农文旅发展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进行线下调研,广泛征询当地村民对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看法。期间,“促进团”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部分村民进行现场教学宣传知识,例如视频拍摄、后期剪辑以及如何在各大社交软件上产品链接进行售卖等方面的知识。
7月6日,“促进团”来到太平镇松花村鱼稻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乡村振兴方面,太平镇以稻鱼综合种养项目为载体,将闲置零散的山、水、田、林、湖、草整合起来,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提高了农田综合种养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打造独具太平镇农耕文化乡村特色。
随后,“促进团”成员在当地民警的带领下,深入太平镇各个街道开展反诈、禁毒宣传活动。此次反诈、禁毒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社区,以案说法,进一步提高太平镇居民防骗、识骗、拒骗意识,反对毒品、远离毒品、抵制毒品的安全意识,为构建安全乡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牡丹园到稻鱼共生种植田,从太平镇本土产业调研到深入社区街道宣传反诈,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很快就来到了尾声,“促进团”召开总结大会,为这场“三下乡”实践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乡村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乡村的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引领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供稿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责任编辑:彭杨)